碍口识羞的成语故事


碍口识羞

拼音ài kǒu shí xiū

基本解释碍口:说不出口。指怕羞而不说话。

出处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“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,待说又止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碍口识羞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碍口识羞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墨守成规 清 黄宗羲《钱退山诗文序》:“如钟嵘之《诗品》,辨体明宗,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。”
震耳欲聋 沙汀《呼嚎》:“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,而超越这个,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。”
开门见山 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 诗评》:“太白发句,谓之开门见山。”
冰解的破 清 曾国藩《<经史百家简编>序》:“惟校雠之学,我朝独为卓绝,干嘉间巨儒辈出,讲求音声故训,校勘疑误,冰解的破,度越前世矣。”
安于现状 王朝闻《论凤姐》第11章:“这样的梦境,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。”
古色古香 宋 陆游《小室》:“窗几穷幽致,图书发古香。”
安步当车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四》:“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,清静贞正以自虞。”
有权有势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2卷:“从来有权有势的,多不得善终,都是如此。”
纷乱如麻
粗服乱头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容止》:“裴令公有俊容仪,脱冠冕,粗服乱头皆好。时人以为玉人。”